取人參3克,盛砂鍋內,加水文火慢煮20分鐘,再加入大米適量,煮至粥稠,放入適量蜂蜜或冰糖調味即可。參米同煮具有協(xié)同的食補效果,能補氣血、健脾胃,尤其適合消化功能較差的老年體虛者調補食用。人參(Panax ginseng C. A. Mey),為傘形目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陰涼,葉片無氣孔和柵欄組織,無法保留水分,溫度高于32度葉片會灼傷,郁閉度0.7-0.8。通常3年開花,5-6年結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生長于北緯33度-48度之間的海拔數(shù)百米的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下,產(chǎn)于中國東北、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東部。人參的別稱為黃參、地精、神草、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之一。人參因含有較多的糖類、黏液質和揮發(fā)油等,所以容易出現(xiàn)受潮、泛油、發(fā)霉、變色、蟲蛀等變質現(xiàn)象。人參的貯藏方法有幾種:1、常規(guī)保存法:對確已干透的參,可用塑料袋密封以隔絕空氣,置陰涼處保存即可。2、吸濕劑干燥法:在可密閉的缸、筒、盒的底部放適量的干燥劑,如生石灰、木炭等,再將人參用紙包好放入,加蓋密閉。3、低溫保存法:這是較理想的方法。人參在收藏前要曬干,最佳的暴曬時間以上午9時到下午4時之間,但人參不宜長時間暴曬,同時供藥用的人參已達到一定的干燥程度。一般只需將人參在午后翻曬1-2小時即可。待其冷卻后,用塑料袋包好扎緊袋口,置于電冰箱冷凍室里,就能保存較長時間。野山參生長于山地針闊混交林或雜木林之中,主要生長于長白山和小興安嶺地區(qū)。野山參十分稀少,按照年份和大小,野山參價格差別很大,貴的野山參一支可賣到幾萬元。辨別方法:須:長條須,老而韌,清疏而長,其上綴有小米粒狀的小疙瘩稱之謂"珍珠點"。色白而嫩脆(俗稱水須)者,則不是純野山參。蘆:蘆較長,分為二節(jié)蘆、三節(jié)蘆、線蘆、雁脖蘆。皮:老皮,黃褐色,質地緊密有光澤。皮嫩而白者,則不是純山參。紋:在毛根上端肩膀頭處,有細密而深的螺絲狀橫紋。橫紋粗糙,浮淺而不連貫者則不是純山參。中藥屬性:人參之所以很稀奇,很名貴,主要與它的藥用價值有關。在很早的醫(yī)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就認為,人參有"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的功效,"久服輕身延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對人參極為推崇,認為它能"治男婦一切虛癥"。幾千年來,中草藥中人參都被列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