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生地的功效,中藥生地黃的功效
發(fā)布時間:2022-12-02 01:57
編輯:網(wǎng)絡(luò)
點擊:340
本文目錄一覽中藥生地黃的功效2,生地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3,中藥生地的作用是什么4,中藥生地有什么作用5,中藥材生地子的作用6,中藥生地有何功效7,生地的功效是什么中藥生地黃的功效生地黃:【功能與主治】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
本文目錄一覽
1,中藥生地黃的功效
生地黃 :【功能與主治】 鮮地黃 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于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溫毒發(fā)斑,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生地黃 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用于熱入營血,溫毒發(fā)斑,吐血衄血,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津傷便秘,陰虛發(fā)熱,骨蒸勞熱,內(nèi)熱消渴?!居梅ㄅc用量】 鮮地黃 12~30g。生地黃 10~15g。
2,生地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生地:涼血滋陰,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或懷慶地黃的根莖,將其曬干人藥稱為生地。生地性涼,味甘,入心、肝、腎經(jīng),既能涼血,又能滋陰,具清熱滋陰、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地黃具有抗輻射、保肝、降低血糖、強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 生地不宜泡水,因為不容易岀味,建議用水煮比較好!生地為常用中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別名:生地黃。來源: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懷慶地黃的干燥塊根。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河南省、溫縣、博愛、懷慶、武陟、孟縣等地
3,中藥生地的作用是什么
具有清熱涼血功效用于溫?zé)岵崛霠I血,壯熱神昏,口干舌絳。如清營湯。
治溫病后期,余熱未盡,陰液已傷,夜熱早涼,舌紅脈數(shù)者,如青蒿鱉甲湯。
可用于治溫?zé)岵崛霠I血,血熱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養(yǎng)陰生津功效 用于津傷口渴,內(nèi)熱消渴。治溫病傷陰,腸燥便秘,如增液湯。
藥用時煎服,10~30g,鮮品用量加倍,或以鮮品搗汁入藥。鮮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與干地黃相似,滋陰之力稍遜,但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之力較強。本品性寒而滯,脾虛濕滯腹?jié)M便溏者,不宜使用。
4,中藥生地有什么作用
生地味甘,苦、性微寒,有養(yǎng)陰生津、清熱涼血的作用。常用它來治療溫?zé)岵峥诳?、舌紅津少的陰津耗傷癥,以及陰虛骨蒸煩熱的癆病。此外,也常用于血熱所引起的各種出血癥。(注:骨蒸:熱在骨中,所以叫“骨蒸”,是腎陰虧損到一點程度出現(xiàn)的一種虛熱,往往魚陰虛潮熱、五心煩熱、盜汗,以及腰背酸痛、睡眠不安、飲食無味等癥狀同時出現(xiàn)。)生地、熟地均來源于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干燥根,為同一藥物的不同加工品。生地為鮮品的干燥品;熟地為生地的蒸制品。二者均能滋陰生津,治陰虛津虧諸癥。生地長于涼血,熟地長于補血。 生地黃苦寒清熱, 甘寒質(zhì)潤養(yǎng)陰,為清涼滋潤之品,擅長于滋陰清熱涼血。功效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潤腸。主要用于瘟病熱入營血癥;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諸出血癥;還治熱病后期傷陰,陰虛發(fā)熱,內(nèi)熱消渴的陰虛癥;對于陰虛腸躁便秘可引起增水行舟的作用。因本藥寒滑膩滯,脾虛食少便溏及溫滯中滿者忌用。生地、熟地均來源于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干燥根,為同一藥物的不同加工品。生地為鮮品的干燥品;熟地為生地的蒸制品。二者均能滋陰生津,治陰虛津虧諸癥。生地長于涼血,熟地長于補血。 生地黃苦寒清熱, 甘寒質(zhì)潤養(yǎng)陰,為清涼滋潤之品,擅長于滋陰清熱涼血。功效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潤腸。主要用于瘟病熱入營血癥;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諸出血癥;還治熱病后期傷陰,陰虛發(fā)熱,內(nèi)熱消渴的陰虛癥;對于陰虛腸躁便秘可引起增水行舟的作用。因本藥寒滑膩滯,脾虛食少便溏及溫滯中滿者忌用。
5,中藥材生地子的作用
您好!切片曬干就好保存了。還可以炮制成熟地,用九蒸九曬法,加黑豆面蒸,反復(fù)蒸曬。直致曬干保存。生地:涼血滋陰功效多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或懷慶地黃的根莖,將其曬干人藥稱為生地。生地性涼,味甘,入心、肝、腎經(jīng),既能涼血,又能滋陰,具清熱滋陰、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地黃具有抗輻射、保肝、降低血糖、強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臨床應(yīng)用也得到進(jìn)一步的擴充,現(xiàn)簡述如下。高血壓?。荷?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用1月有顯效。病毒性心肌炎:生地30克,麥冬15克,蓮子心10克,蒲公英30克,黃精10克,白芍10克,水煎服,可起輔助治療作用。風(fēng)濕性、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將生地90克切碎,加水600-800毫升,煮沸約1小時,濾出300毫升為1日量,1次或分2次服完;兒童酌情減量。一般療程12~50天,療效良好。濕疹、尊麻疹、神經(jīng)性皮炎:生地90克切碎,加水1000毫升煎煮1小時,過濾得300毫升藥液為1日量,1-2次服完。此法對濕疹療效尤著。上消化道出血:以生地30份,大黃15份,黃連9份,黃芪15份,生甘草6份,研末,混合備用。用時取藥粉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2分鐘過濾,去渣涼服,每天2次,重癥者每日4次服用。5天為1個療程,一般1個療程便能止血。紅斑肢痛癥:生地120克,黃芩60克;苦參30克,水煎服,效果良好?;荷?50克,與150克飴糖拌勻,放入烏雞的腹內(nèi),用線縫好,放人碗內(nèi)置于蒸籠中,蒸熟透,吃雞肉及生地,有補益精髓作用。瘡癤:生地30克,新鮮瘦豬肉30克,加水適量同煮或蒸,待豬肉爛后,將藥、肉及湯頓服,亦可分幾次服完,每天1劑。對反復(fù)發(fā)作難愈的瘡癤,療效亦滿意。腮腺炎:用生地15-30克,蠶豆7~14個(鮮干均可、去皮使用),食鹽1-2克,共入臼內(nèi)搗爛后,攤散在塑料膜或樹葉上,貼于患處,外用紗布繃帶包扎,6~12小時換藥1次。特重癥者配合服仙方活命飲,一般2~3天即可痊愈。
6,中藥生地有何功效
生地黃味甘微苦,性寒。主要有涼血清熱和滋陰補腎的作用。1.涼血清熱:生地黃甘苦而寒,能涼血而清熱,并能涼血止血。最常用于濕熱病,熱邪侵入營分(高熱、甚或神志恍惚,口反不渴、舌質(zhì)紅或絳、斑疹隱隱欲現(xiàn)、脈象數(shù)而略細(xì))或血分(高熱、譫語、舌質(zhì)紫絳少津、斑疹透露、或吐血、衄血、晝靜夜躁、脈象細(xì)數(shù))時,常與元參、連翹、梔子、郁金、竹葉心、丹皮、赤芍、生石膏、犀角等同用,如清營湯、化斑湯、犀角地黃湯等。據(jù)近代研究報導(dǎo),生地有止血作用,能促進(jìn)血液凝固。2.滋陰補腎:本品能滋陰補腎,可用于陰虛有熱而產(chǎn)生的骨蒸癆熱、干咳、咽喉燥痛、痰中帶血、手足心熱、盜汗等癥。常與地骨皮、炙鱉甲、丹皮、秦艽、知母、白薇、元參、天冬等同用。另外,溫?zé)岵『笃?,因熱邪傷耗津液而致的口渴、食欲不振、下午煩熱、暮熱早涼等癥,也可用本品與麥冬、玉竹、沙參、梨汁、冰糖、藕汁、生麥芽、炒谷芽、香稻芽等同用,可以養(yǎng)陰生津,清熱益胃(如益胃湯等)。對于陰虛不能勝熱,而致消渴(口渴思冷飲,飲不解渴,人漸瘦弱,小便頻多,易餓等),常以生地黃與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五味子、天花粉等同用。我常重用生地黃、熟地黃、山藥,配合山萸、茯苓、澤瀉、丹皮、五味子、紫肉桂(不可太多,0.9~2.5克即可)等,隨證加減,用于治療糖尿病、尿崩癥等,每獲良效,請參考試用。據(jù)近代研究報導(dǎo),本品有明顯降低血糖作用。生地黃簡稱生地,主用于涼血、清熱、滋陰、生血;炒炭稱生地炭,主用于止血(衄血、便血、尿血、吐血、咳血、崩漏等);用黃酒蒸制者,名熟地黃,主用于補腎滋陰、養(yǎng)血;地黃從土中挖出洗凈即用者名鮮生地,性大寒,主用于溫?zé)釙r疫,血中火毒熱熾而狂熱譫語等癥。另有細(xì)生地或小生地,養(yǎng)陰而不膩,適用于溫?zé)岵『笃?、陰津不足而食納不好的情況。生地黃味厚滋膩,用大量或久服時,容易滯膩有礙胃口,此時宜用細(xì)生地;或配用一些砂仁,或用姜汁炒用。 配麥冬潤肺清火;配天冬滋腎降火;配元參解毒清熱涼血;配犀角涼血化斑。用量一般9~15克;重癥可用30克,或更多些。鮮生地常用30~60克。脾胃虛寒、大便溏軟者不能用;暑濕盛、胸悶不言者禁用。
7,生地的功效是什么
生地也稱生地黃。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于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fā)斑發(fā)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生地黃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用于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nèi)熱,骨蒸勞熱,內(nèi)熱消渴,吐血,衄血,發(fā)斑發(fā)疹?! ∏鍩釠鲅?,養(yǎng)陰生津。主治熱邪傷陰,舌絳煩渴,陰虛內(nèi)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內(nèi)熱消渴,吐血衄血,熱毒斑疹。地黃泡水喝,一天10-15克就可以了,也可以用點地黃、枸杞泡酒,經(jīng)常喝對人體有抗衰補益的作用。現(xiàn)在有好多飯店都有地黃水,就是用的生地黃直接泡水,如果有條件的話煮幾分鐘,如果沒有條件的話就用熱水泡一下就行,特別適合容易上火的人。生地:涼血滋陰功效多 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或懷慶地黃的根莖,將其曬干人藥稱為生地。生地性涼,味甘,入心、肝、腎經(jīng),既能涼血,又能滋陰,具清熱滋陰、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地黃具有抗輻射、保肝、降低血糖、強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臨床應(yīng)用也得到進(jìn)一步的擴充,現(xiàn)簡述如下。 高血壓?。荷?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用1月有顯效。 病毒性心肌炎:生地30克,麥冬15克,蓮子心10克,蒲公英30克,黃精10克,白芍10克,水煎服,可起輔助治療作用。 風(fēng)濕性、類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將生地90克切碎,加水600-800毫升,煮沸約1小時,濾出300毫升為1日量,1次或分2次服完;兒童酌情減量。一般療程12~50天,療效良好。 濕疹、尊麻疹、神經(jīng)性皮炎:生地90克切碎,加水1000毫升煎煮1小時,過濾得300毫升藥液為1日量,1-2次服完。此法對濕疹療效尤著。 上消化道出血:以生地30份,大黃15份,黃連9份,黃芪15份,生甘草6份,研末,混合備用。用時取藥粉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2分鐘過濾,去渣涼服,每天2次,重 癥者每日4次服用。5天為1個療程,一般1個療程便能止血。 紅斑肢痛癥:生地120克,黃芩60克;苦參30克,水煎服,效果良好。 滑精:生地250克,與150克飴糖拌勻,放入烏雞的腹內(nèi),用線縫好,放人碗內(nèi)置于蒸籠中,蒸熟透,吃雞肉及生地,有補益精髓作用。 瘡癤:生地30克,新鮮瘦豬肉30克,加水適量同煮或蒸,待豬肉爛后,將藥、肉及湯頓服,亦可分幾次服完,每天1劑。對反復(fù)發(fā)作難愈的瘡癤,療效亦滿意。 腮腺炎:用生地15-30克,蠶豆7~14個(鮮干均可、去皮使用),食鹽1-2克,共入臼內(nèi)搗爛后,攤散在塑料膜或樹葉上,貼于患處,外用紗布繃帶包扎,6~12小時換藥1次。特重癥者配合服仙方活命飲,一般2~3天即可痊愈。

【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luò),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微信{chihuoyunnan}刪除,{因為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luò)}凡涉及中藥秘方或者處方,需要請專業(yè)醫(yī)生驗證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亂用,本內(nèi)容只是整理自網(wǎng)絡(luò)的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