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降燒秘方,有什么治低燒的偏方
發(fā)布時間:2023-05-12 09:02
編輯:網(wǎng)絡(luò)
點擊:378
本文目錄一覽有什么治低燒的偏方2,中藥如何退高燒3,上火了怎么用中藥降火4,什么中藥配方有利于降火5,求降火中藥秘方6,治療發(fā)燒的偏方7,求降火的中藥配方有什么治低燒的偏方建議用銀翹片,因為它含中藥成分,吃了見效快,而且藥不苦?!?
本文目錄一覽
1,有什么治低燒的偏方
建議用銀翹片,因為它含中藥成分,吃了見效快,而且藥不苦。我平時感冒都吃這個藥,第二天就好了希望能幫您解決問題

2,中藥如何退高燒
可以服用撲熱息痛,多能在30分鐘左右退燒。如果還是不能退下來,那么只有采用安乃近針劑滴鼻了。 希望明天能到醫(yī)院檢查下,查明發(fā)燒原因,對癥治療才是關(guān)鍵。退高燒方,就是蠶砂竹茹陳皮水.用兩次一個陳皮+30克蠶沙+30克竹茹一起煮水喝,
3,上火了怎么用中藥降火
牛黃清胃丸清胃火很好用
龍膽瀉肝湯清肝火
清肺養(yǎng)陰丸清肺熱
…………
中藥是講究辯證醫(yī)治的 所以你最好去找中醫(yī)看看是屬于哪個臟器的火 對癥治療才有效 也才安全。
4,什么中藥配方有利于降火
吃黃連 牛黃解毒片 的都沒什么作用,多是來自少相之火,變通玉女煎減牛漆、補骨碎,加甘草和桔梗。頭疼~應(yīng)該是暑火旺!``拿點溫水加些蜂蜜.菊花.金銀花.桑葉。泡好等到溫水變涼水喝下降火功效很好的! 不要經(jīng)常呆在2樓以上的地方吧!早上多呼吸新鮮空氣!就好。。你可以吃些清火的藥,如牛黃解毒片,吃兩三天就可以了?;蛘吆赛c菊花茶,也是瀉火的。刷牙時可以用鹽漱口
5,求降火中藥秘方
食療法:蓮子30克,桅子15克,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二,吃豬肝可去肺火表現(xiàn)癥狀: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食療法:蓮子30克,桅子15克,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二,吃豬肝可去肺火表現(xiàn)癥狀: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三,喝綠豆粥去胃火表現(xiàn)癥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xiàn)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xiàn)為上腹不適,口干口苦,大便干硬.食療法:石膏粉30克,粳米,綠豆各適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過濾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綠豆煮粥食之.四,喝梨水去肝火表現(xiàn)癥狀:頭痛,頭暈,耳鳴,眼干,口苦口臭,兩肋脹痛.食療法:川貝母10克搗碎成末,梨2個,削皮切塊,加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燉服.五,吃豬腰去腎火表現(xiàn)癥狀:頭暈?zāi)垦?耳鳴耳聾,腰脊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躁.食療法:豬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鍋內(nèi)煮至豬腰子熟,吃豬腰子喝湯.菊花10.金銀花10.連翹10.崗梅15.茯苓15.生地10.公英10.梔子10(鑿碎)黃芩10.甘草5
連續(xù)喝三天左右就好!
6,治療發(fā)燒的偏方
1 用雞蛋清涂抹在腳心處。
2 用高度數(shù)的白酒擦腳心、手心、前心后背,十幾分鐘就可見效。要用力些。
3 治小兒:山梔外敷劑,藥物:生山梔9克。用法:上藥研碎,浸入少量70%酒精(食用)或白酒中30-60分鐘,取其泡液與適量面粉和勻,作成4個五分硬幣大小的餅,臨睡前帖于患兒的《源》泉穴(雙),內(nèi)關(guān)穴,外包紗布,再用膠布固定,次晨取下,以患兒皮膚呈青藍(lán)色為佳。1-3次均恢復(fù)正常。
4 用料:生姜10克,蔥白15克,白蘿卜150克,紅糖20克。 制法:水煎服,服后微出汗,既可明顯減輕癥狀。功效:解表散寒、溫中化痰。主治感冒畏寒、咳嗽痰多。
5 用料:紫蘇葉10克,生姜10克,陳皮12克,紅糖20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解表散風(fēng)、燥濕化痰。主治感冒發(fā)燒、咳嗽痰多。
6 用料:荊芥10克,紫蘇葉10克,生姜15克,紅糖20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兩次。 功效:解表散風(fēng)、理氣寬胸。主治風(fēng)寒感冒、頭痛、咽痛。
7 用料:金銀花15克,竹葉9克。桑葉6克,甘蔗100克,白糖20克,白蘿卜120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主治感冒發(fā)燒、咽喉疼痛。
8 用法:桑葉6克,白菊花10克,竹葉10克,薄荷6克,淡豆豉10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散風(fēng)清熱。主治風(fēng)熱感冒、發(fā)燒頭痛。
9 用效:紫蘇葉6克,荊芥10克,山楂10克,冰糖20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兩次。 功效:解表散寒。主治風(fēng)寒感冒、全身關(guān)節(jié)痛。
10 茶葉用手碾成粉末狀,開水吐服,一日數(shù)次,也可干吃,如果你喜歡的話,用量:15片茶葉左右.
11 姜湯 紅糖與拍碎的老姜放入沸水,燒開即可,一日數(shù)次,每次一碗.
12 洗澡 舒服的在浴池里泡個溫水澡能洗去你一身的濕汗與疲憊,切記時間不可過常,10分鐘內(nèi)即可,洗完迅速擦干身體,以免著涼,接著你就可以上床趟著享受被窩的溫暖了.
中醫(yī)用白虎湯:生石膏20克;甘草7克;知母15克;粳米50克。煎水服。
7,求降火的中藥配方
【出處】 《傷寒論》 【方名】 竹葉石膏湯 【出處】 《傷寒論》 【異名】竹葉湯(《外臺秘要》卷三引《張文仲方》)、人參竹葉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五)。 【分類】 清熱劑-清氣分熱 【組成】 竹葉(6克) 石膏(50克) 半夏(9克) 麥門冬(20克) 人參(6克) 粳米(10克) 甘草(6克) 【方論】方中竹葉、石膏清熱除煩為君;人參、麥冬益氣養(yǎng)陰為臣;半夏降逆止嘔為佐;甘草、粳米調(diào)養(yǎng)胃氣為使。諸藥合用,使熱祛煩除,氣復(fù)津生,胃氣調(diào)和,諸證自愈。 【功用】 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 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zé)?,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shù)。(本方常用于流腦后期、夏季熱、中暑等屬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飲屬胃熱陰傷者,亦可應(yīng)用。)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禁忌】 本方清涼質(zhì)潤,如內(nèi)有痰濕,或陽虛發(fā)熱,均應(yīng)忌用。 【方解】 本方證乃熱病后期,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胃氣不和所致。熱病后期,高熱雖除,但余熱留戀氣分,故見身熱有汗不解、脈數(shù);余熱內(nèi)擾,故心胸?zé)?;口干,舌紅少苔是陰傷之兆;氣短神疲,脈虛是氣虛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氣逆欲嘔。氣分余熱宜清,氣津兩傷宜補。治當(dāng)清熱生津,益氣和胃。方中竹葉配石膏清透氣分余熱,除煩止渴為君。人參配麥冬補氣養(yǎng)陰生津為臣。半夏降道和胃以止嘔逆為佐。甘草、粳米和脾養(yǎng)胃以為使。全方清熱與益氣養(yǎng)陰并用,祛邪扶正兼顧,清而不寒,補而不滯,為本方的配伍特點。本方實為一首清補兩顧之劑,使熱清煩除、氣津得復(fù),諸癥自愈,正如《醫(yī)宗金鑒》說:“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 本方由白虎湯化裁而來。白虎湯證為熱盛而正不虛,本證為熱勢已衰,余熱未盡而氣津兩傷。熱既衰且胃氣不和,故去苦寒質(zhì)潤的知母,加人參、麥冬益氣生津,竹葉除煩,半夏和胃。其中半夏雖溫,但配入清熱生津藥中,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輸轉(zhuǎn)津液,使參、麥補而不滯,此善用半夏者也。 本方在《傷寒論》中治“傷寒解后,虛瀛少氣,氣逆欲吐”證。在實際運用中,凡熱病過程中見氣津已傷、身熱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對于暑溫病發(fā)熱氣津已傷者,尤為適合。 【化裁】 若胃陰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爛,舌紅而干,可加石斛天花粉等以清熱養(yǎng)陰生津;胃火熾盛,消谷善饑,舌紅脈數(shù)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強清熱生津之效;氣分熱猶盛,可加知母、黃連,增強清熱之力。吃黃連 牛黃解毒片 的都沒什么作用,多是來自少相之火,變通玉女煎減牛漆、補骨碎,加甘草和桔梗。人體的所有器官、所以位置都可能上火,不知道你是什么位置上火,問題不好回答。

【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luò),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微信{chihuoyunnan}刪除,{因為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luò)}凡涉及中藥秘方或者處方,需要請專業(yè)醫(yī)生驗證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亂用,本內(nèi)容只是整理自網(wǎng)絡(luò)的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