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是有副作用的,經(jīng)常碰到有人說中草藥沒有副作用,其實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任何一本本草書籍中都不會說中草藥沒有毒副作用,反而都是明確記載藥物的毒性和使用禁忌、配伍禁忌。中藥沒有副作用,完全是脫離現(xiàn)實的美化。當然,常見的中草藥副作用會小一些,對身體器官很少造成大傷害,但是還是要看中草藥之間的配伍。單一一味藥副作用小,比如喜歡用一些滋補中草藥燉湯,黃芪、黨參、山藥、枸杞、紅棗、沙參、首烏等。單一或者味數(shù)越少,副作用越小,每增加一種藥,副作用也是增加的。中藥的副作用有嗎?中草藥是有副作用的,經(jīng)常碰到有人說中草藥沒有副作用,其實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任何一本本草書籍中都不會說中草藥沒有毒副作用,反而都是明確記載藥物的毒性和使用禁忌、配伍禁忌。中藥沒有副作用,完全是脫離現(xiàn)實的美化。當然,常見的中草藥副作用會小一些,對身體器官很少造成大傷害,但是還是要看中草藥之間的配伍。單一一味藥副作用小,比如喜歡用一些滋補中草藥燉湯,黃芪、黨參、山藥、枸杞、紅棗、沙參、首烏等。單一或者味數(shù)越少,副作用越小,每增加一種藥,副作用也是增加的。二、中藥治療為什么會出現(xiàn)副作用呢?1.辯證不當辯證包括辨其表、里、陰、陽、寒、熱、虛、實,還要辨體質。中藥的副作用很多是因為沒有對疾病辨證用藥,或錯誤的辨證。比如對高血壓,有些不辨證而使用具有降壓作用的中藥,殊不知這完全違背中醫(yī)辨證論治原則。因為寒、熱性不同的中藥,只要使用正確,均可起到降壓效果。如果這個高血壓患者屬于熱證,或是熱性體質,而不辨證,或是錯誤辨證為寒證,就使用熱性中藥,豈不是火上澆油嗎?《醫(yī)法圓通》曾說:“病之當服,附子、大黃、砒霜皆是至寶;病之不當服,參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劑量不當無論中藥、西藥,其安全性在于用量。大量或巨大量就會出現(xiàn)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等。別說藥品,就是食品,酒,飲料,水等,過多也是出現(xiàn)不良反應或中毒,死亡。比如一個人的酒量是50g,如果喝500g顯然會醉酒或死亡。3.配伍不當中醫(yī)師在處方時講究君、臣、佐、使配伍,還考慮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如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等。為了增加療效常采用相須、相使。為了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常采用相畏、相殺。如生南星,生半夏的毒、副作用,可被生姜減輕或消除中藥中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指以中醫(yī)藥理論為指導,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用于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天然藥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這里需要明確的是,中藥必須是以中醫(yī)藥理論為指導,也就是說同樣的藥物沒有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應用,也不能稱為“中藥”。有了上述兩個概念,下面我們討論中藥副作用的問題。中醫(yī)用藥的精髓在于“辨證論治”,是個體化治療和用藥的絕佳體現(xiàn)。中醫(yī)認為所有藥物都存在偏性,均是毒藥。藥物治療即是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疾?。?。如果是在辯證準確的情況下,那么藥物的選擇和使用劑量即療程即是對當前疾病起治療作用的,不存在副作用的情況。但當今醫(yī)療行業(yè)存在諸多問題,如中醫(yī)醫(yī)術良莠不齊,辯證不準而用藥選擇錯誤;用藥療程過長;或不辯證而開具中藥(嚴格說這種情況不能算是中藥)等,而導致在劑量范圍內(nèi)的中藥沒有起到治療作用卻凸顯了與用藥目的無關的不良反應或副作用。舉幾個例子,比如前幾年的龍膽瀉肝丸導致腎衰事件,何首烏導致肝損害事件等。這些報道矛頭指向是中(成)藥的安全性,卻看不到其背后的真正原因。上述觀點主要對象為中草藥,而對于中成藥,作為固定處方的商品上市,使中藥處方“同質化”后,損失了辯證論治,隨證加減的中藥使用特點。因此,如果患者有某個中成藥的部分適應證而使用了該藥,那么有可能產(chǎn)生不在治療目的內(nèi)的不良反應。就容易出現(xiàn)我們所提到的“副作用”。這是中藥商品化后的一個弊端。綜上,我們認為:(1)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藥”,是不存在“副作用”這一概念的;(2)由于辯證不當(包括藥物的選擇、療程過長、劑量過大等)使用中藥或由于醫(yī)生診斷偏差以及中成藥局限性而出現(xiàn)的副作用,是存在的;(3)由于中藥質量問題、品種的混淆、用藥差錯等出現(xiàn)的中藥不良反應,不在本文討論之列;(4)無論是中(成)藥還是西藥,如果使用不當均會出現(xiàn)“副作用”,不存在大小的比較關系,因此,“中藥副作用比西藥小”這一說法是沒有依據(j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