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酸溫的礦物藥,酸性性的藥物有哪些
發(fā)布時間:2022-09-29 07:26
編輯:網(wǎng)絡(luò)
點擊:1917
本文目錄一覽酸性性的藥物有哪些2,硫磺粉藥用價值3,列說法錯誤的是A花類藥物質(zhì)輕主升如旋覆花B礦物藥主4,那些中藥有酸味5,硫磺是酸性的還是堿性的6,有調(diào)節(jié)人體酸堿度的中草藥嗎7,苦辣酸甜咸這五味是中藥中的五味子嗎8,有喝起來是很酸的中……
本文目錄一覽
1,酸性性的藥物有哪些
酸性的中藥有:五味子、白芍、山萸肉、山楂、烏梅、金櫻子。以山萸肉和烏梅最酸了
2,硫磺粉藥用價值
硫磺主要的功效是可以消炎殺菌,外用藥物的話能夠殺出病毒,治療毒瘡是很有效的,尤其是一些疥癬,禿瘡,陰疽惡瘡等皮膚方面的疾病。硫磺也可以和其他的中藥藥材一起配成中藥服用,主要是能夠幫助緩解陽痿,早泄,四肢發(fā)冷,畏寒,起到很好的補(bǔ)火助陽的功效,還能夠幫助排便促進(jìn)腸道蠕動。硫磺可滅殺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白色念株菌、溶血性鏈球菌、肝炎病菌等。除菌成份能有效殺滅皮膚和衣物上常見的有害細(xì)菌,幫助預(yù)防由細(xì)菌引起的疾病、感染、過敏和汗臭,可以用來洗手,洗澡洗內(nèi)衣褲。擴(kuò)展資料:硫磺為自然元素類礦物經(jīng)采挖后,加熱熔化,除去雜質(zhì)或直接用含硫礦物經(jīng)加工制得。硫磺外用解毒殺蟲療瘡,內(nèi)服補(bǔ)火助陽通便。中成藥半硫丸即以半夏、硫磺為主藥,多用于治老年人脾腎陽虛導(dǎo)致的便秘。硫磺溫腎壯陽,前人稱之為“火之精”。 老年人腎陽虛弱,大腸傳導(dǎo)無力,糟粕停滯不下而大便不通,用硫磺后腎氣溫壯、真陽充盛,故水谷糟粕可從濁道排出。 硫磺用于丸藥中,劑量一般在1.5至3克,現(xiàn)在多在湯藥中加半夏6至12克,另用硫磺粉1克(分沖),用量不可過大,服該品期間不可食用動物血制品,如血豆腐、豬血、鴨血等。參考資料來源:人民日報—砒霜、朱砂 這些劇毒中藥其實是重癥高手

3,列說法錯誤的是 A花類藥物質(zhì)輕主升如旋覆花 B礦物藥主
正確答案:A答案為[A] 重點考影響升降浮沉的因素。其中,酒具有升散之性,用酒炮制藥物可使沉降之性改變?yōu)樯?;礦石類質(zhì)地重的藥物以及性味苦寒的藥物,其性主沉降;辛甘溫?zé)嵴?,主升;花類藥質(zhì)輕,主升,為一般規(guī)律,但旋覆花則有沉降特性,故選A。
4,那些中藥有酸味
中藥中存在有酸味的藥,比如最常見的山楂,酸味有收澀和生津的作用。因不知道你的具體情況,不好亂下結(jié)論,如果可以的話還是問問那開藥的大夫。山茱萸和桑葚子是有酸味的,特別是山茱萸很酸,煲出來的中藥有酸味也是正常的。山茱萸是酸的,香附的話由于是醋制的,也有一定的酸味,還有桑葚也是酸的,所以藥有點酸也是正常的
5,硫磺是酸性的還是堿性的
付費內(nèi)容限時免費查看
回答
硫磺既不是酸性也不是堿性,它是呈現(xiàn)的中性的,硫磺主要成分是單質(zhì)硫,屬于非金屬單質(zhì),是一種淡黃色脆性結(jié)晶或粉末,有特殊臭味,別名硫、膠體硫、硫黃塊。硫磺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醚,易溶于二硫化碳。
硫磺是一味中藥,它的性味是酸、溫、有毒的,歸經(jīng)歸的是腎經(jīng)和大腸經(jīng)。硫黃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有外用可以解毒、殺蟲、療瘡,還可以內(nèi)服補(bǔ)火、助陽、通便,通常外治用于治療疥癬、禿瘡、陰疽、惡瘡等,內(nèi)服用于陽痿、足冷、虛喘、哮喘、虛寒、便秘。硫磺這個藥因為它有毒,所以臨床上往往可以起到以毒攻毒的作用,像《本草求真》這本書里就記載,外用能殺疥瘡、一切蟲蠱惡毒,所以外用有良好的解毒、殺蟲、療瘡作用。還能夠燥濕、止癢,是皮膚科外用之佳品。外治用于疥癬、禿瘡、陰疽、惡瘡等,尤其是疥瘡,用硫磺治療效果非常的好。硫黃這個藥是純陽之品,入腎經(jīng)能夠補(bǔ)腎經(jīng)的命門之火,內(nèi)服有補(bǔ)火、助陽、通便的功效,用于治療陽痿、腰膝冷痛、腎不納氣的虛喘等。現(xiàn)代藥理學(xué)研究也表明硫磺這個藥外用有一定的殺真菌、殺疥蟲作用,內(nèi)服可以產(chǎn)生緩瀉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因為這個藥有毒,所以陰虛陽亢的患者不能使用,孕婦也要慎重使用。
6,有調(diào)節(jié)人體酸堿度的中草藥嗎
可用茯苓、橘皮、扁豆、薏米化痰濁,健脾氣;藿香、紫蘇、砂仁、桔梗行氣化濕;生姜溫中化飲。調(diào)整好你的身體病情分析:提高身體里面的酸堿度,不是靠藥物來調(diào)節(jié)的,是主要從食物中獲取的.健康人體內(nèi)的PH值在7.35-7.45之間,正常的應(yīng)該是呈弱堿性的.指導(dǎo)意見:有些研究說孕齡婦女多服用堿性的食物生男孩的機(jī)會大,這個是沒有絕對的。不能抱以高的期待。豆類,海帶,海藻,鈣,根莖類的土豆,紅薯,板栗,玉米,牛i奶,香蕉等都是堿性。 祝你健康!
7,苦辣酸甜咸這五味是中藥中的五味子嗎
酸苦甘辛咸是中藥的五味,中藥的性味不一定是藥物嘗起來的味道,除此之外,根據(jù)臨床治療也會得出藥物的味道。如赭石,含鐵的礦物藥,嘗起來無味,由于涼血止嘔潛陽+,符合苦味的作用,所以認(rèn)為它具有苦味。五味子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所以得名,實際上是一種成熟果實,酸味明顯,略微帶一點甘味。不是,辛.甘.酸.苦.咸是藥物的味.五味子是一種成熟果實(味:酸,甘)
8,有喝起來是很酸的中藥嗎
有啊,有很酸的或者稍微酸的中藥啊。中醫(yī)里面講究中藥有“四氣五味”,其中五味就是指中藥的性味,辛、甘、酸、苦、咸。一般酸味入肝經(jīng);酸味具有斂澀之性,有收斂固澀等作用,適用于多汗、自汗、盜汗、久瀉脫肛、尿頻失禁、泄瀉、遺精帶下、崩漏下血等滑脫病癥。如烏梅、山楂、五味子、山茱萸、覆盆子、金櫻子、桑蝶蛸、赤石脂、禹余糧、芡實、蓮子、陳棕炭、仙鶴草、龍骨、牡蠣等等。烏梅:【性味】酸、澀,平?!練w經(jīng)】歸肝、脾、肺、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用于肺虛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五味子:【性味】溫;酸、甘;【歸經(jīng)】歸肺、心、腎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用于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內(nèi)熱消渴,心悸失眠。 山楂:【性味】酸、甘、微溫。【歸經(jīng)】歸脾、胃、肝經(jīng)。【功能主治】消食健胃,行氣散瘀。用于肉食積滯,胃脘脹滿,瀉痢腹痛,瘀血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氣疼痛;高脂血癥。焦山楂消食導(dǎo)滯作用增強(qiáng)。用于肉食積滯,瀉痢不爽。山茱萸:【性味】酸、澀,微溫?!練w經(jīng)】酸、澀,微溫。歸肝、腎經(jīng)?!竟δ芘c主治】補(bǔ)益肝腎,收澀固脫。用于眩暈耳嗚,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nèi)熱消渴。
9,山里紅藥用價值
山里紅有益于心血管病,主要由于它含有黃酮、皂甙蘋果酸、枸櫞酸、果糖、蛋白 質(zhì)、碳水化合物,維生素C和A。每100克山楂含維生素C 89毫克,比一般柑桔類水果要高出2-3倍,在水果中僅次于新鮮紅棗。山楂的含鈣質(zhì)特別高,每100克果肉里含鈣85毫克,在各種果品中占首位。日本、新加坡、新西蘭等國,正是利用山楂的這種“特長”,專門配制一些“寶寶飲料”,供孕婦和嬰兒飲用,以增進(jìn)骨骼發(fā)育。有一種以山楂為主藥的脈安沖劑,經(jīng)臨床試驗,200多例高血脂病人服用以后,有效率達(dá)77%,這種沖劑對人體沒有任何不良反應(yīng)。山楂,又叫“山里紅”、“胭脂果”,它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和藥用價值。山楂除鮮食外,可制成山楂片、果丹皮、山楂糕、紅果醬、果脯、山楂酒等。山楂片和山楂果丹皮是最普通,最流行的品種。 山楂片含多種維生素、酒石酸、檸檬酸、山楂酸、蘋果酸等,還含有黃銅類、內(nèi)酯、糖類、蛋白質(zhì)、脂肪和鈣、磷、鐵等礦物質(zhì),所含的解脂酶能促進(jìn)脂肪類食物的消化。促進(jìn)胃液分泌和增加胃內(nèi)酶素等功能。中醫(yī)認(rèn)為,山楂具有消積化滯、收斂止痢、活血化淤等功效。主治飲食積滯、胸膈痞滿、疝氣血淤閉經(jīng)等癥。山楂中含有山萜類及黃銅類等藥物成分,具有顯著的擴(kuò)張血管及降壓作用,有增強(qiáng)心肌、抗心律不齊、調(diào)節(jié)血脂及膽固醇含量的功能。 一般人皆可食用山楂。兒童、孕婦、老年人、消化不良尤其適合食用。傷風(fēng)感冒、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兒童軟骨缺鈣癥、兒童缺鐵性貧血者可多食山楂片。每次20~30克。 中醫(yī)認(rèn)為,山楂只消不補(bǔ),脾胃須弱者不宜多食。健康的人食用山楂也應(yīng)有所節(jié)制,尤其是兒童,正處于牙齒更替時期,長時間貪食山楂或山楂片、山楂糕等,對牙齒生長不利。另外,山楂片、果丹皮含有大量糖分、兒童進(jìn)食過多會使血糖保持在較高水平,沒有饑餓感,影響進(jìn)食,長期大量食用會導(dǎo)致營養(yǎng)不良、貧血等。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可適當(dāng)食用山楂鮮果。食用后要注意及時漱口刷牙,以防傷害牙齒。 孕婦害喜莫吃山楂!孕婦早期妊娠反應(yīng),喜歡選擇味道酸的水果,但不要選擇山楂,因為山楂有破血散淤的作用,能刺激子宮收縮,可能誘發(fā)流產(chǎn)!產(chǎn)后服用可促進(jìn)子宮復(fù)原。 因此,山里紅(也即山楂)不僅是一種水果,而且還是一種用途極為廣泛的中藥呢。山里紅,北方人稱"紅果",素有"果中瑪瑙"之美譽(yù)?! ?jù)測試,每100克山里紅中含維生素C達(dá)89毫克,僅次于鮮棗和獼猴桃;含鈣80毫克,在水果中名列前茅此外,還含有糖、胡蘿卜素蛋白質(zhì)、蘋果酸及各種礦物質(zhì)。 山里紅性味甘酸、微溫,有開胃消食、化滯消積、活血化瘀,收斂止痢之功效。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山里紅能擴(kuò)張冠狀動脈、舒張血管、增加血流量,可改善心臟活力,興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具有降血脂、降血壓、強(qiáng)心、抗心律不齊等作用。山里紅的食療方法很多,下面介紹兩則: (1)新鮮山里紅60克,洗凈搗碎,用砂鍋煎成濃汁后去渣,加入淘凈的粳米100克煮粥,熟后調(diào)入10克白砂糖即可食用。具有健脾胃、消積食、散瘀血的功效?! ?2)新鮮山里紅10顆,洗凈搗碎,加白糖30克,煮爛后食用,每天1次,對高血壓、高血脂有明顯療效.山里紅,北方人稱"紅果",素有"果中瑪瑙"之美譽(yù)?! ?jù)測試,每100克山里紅中含維生素c達(dá)89毫克,僅次于鮮棗和獼猴桃;含鈣80毫克,在水果中名列前茅此外,還含有糖、胡蘿卜素蛋白質(zhì)、蘋果酸及各種礦物質(zhì)。 山里紅性味甘酸、微溫,有開胃消食、化滯消積、活血化瘀,收斂止痢之功效。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山里紅能擴(kuò)張冠狀動脈、舒張血管、增加血流量,可改善心臟活力,興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具有降血脂、降血壓、強(qiáng)心、抗心律不齊等作用。山里紅的食療方法很多,下面介紹兩則: (1)新鮮山里紅60克,洗凈搗碎,用砂鍋煎成濃汁后去渣,加入淘凈的粳米100克煮粥,熟后調(diào)入10克白砂糖即可食用。具有健脾胃、消積食、散瘀血的功效?! ?2)新鮮山里紅10顆,洗凈搗碎,加白糖30克,煮爛后食用,每天1次,對高血壓、高血脂有明顯療效.消食導(dǎo)滯,別的沒有。而且它只消肉食,消別的還要配合神曲、麥芽等等
10,中藥木瓜的作用
木瓜:性味酸溫。具有舒筋活絡(luò),和胃化濕,消暑解渴,順氣,止咳,潤肺,助消化,健脾胃之功效。減肥原理:木瓜里內(nèi)含木瓜酵素,而青木瓜的木瓜酵素是成熟木瓜的二倍左右,這些木瓜酵素不僅可分解蛋白質(zhì)、糖類,更可分解脂肪(其分解脂肪的能力可以說是木瓜最大的特色),通過分解脂肪可以去除贅肉,縮小肥大細(xì)胞,促進(jìn)新陳代謝,及時把多余脂肪排出體外,從而達(dá)到減肥的目的!鄭秀文就要求大吃木瓜來減肥,她夠瘦吧!) 豐胸原理:青木瓜自古就是第一豐胸佳果,木瓜中豐富的木瓜酶對乳腺發(fā)育很有助益,而木瓜酵素中含豐富的豐胸激素及維生素A等養(yǎng)份,能刺激女性荷爾蒙分泌,并能刺激卵巢分泌雌激素,使乳腺暢通,達(dá)到豐胸的目的。 林熙蕾、徐懷鈺等眾多美女明星都通過食用木瓜來豐胸《中國藥典》:木瓜
【拼音名】 Mù Guā
【英文名】 FRUCTUS CHAENOMELIS
【別名】貼梗海棠、鐵腳梨、皺皮木瓜、宣木瓜
【來源】本品為薔薇科植物貼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 (Sweet)Nakai 的干燥近成熟果實。夏、秋二季果實綠黃時采收,置沸水中燙至外皮灰白色,對半縱剖,曬干。
【性狀】本品長圓形,多縱剖成兩半,長4~9cm,寬2~5cm,厚1~2。5cm。外表面紫紅色或紅棕色,有不規(guī)則的深皺紋;剖面邊緣向內(nèi)卷曲,果肉紅棕色,中心部分凹陷,棕黃色;種子扁長三角形,多脫落。質(zhì)堅硬。氣微清香,味酸。
【鑒別】取本品粉末1g,加70%乙醇10ml,加熱回流 1小時,濾過,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
(1)取濾液 1ml,蒸干,殘渣加醋酐 1ml使溶解,傾入試管中,沿管壁加硫酸 1~2 滴,兩液接界處顯紫紅色環(huán);上層液顯棕黃色。
(2)取濾液滴于濾紙上,待干,噴灑三氯化鋁試液,干燥后,置紫外光燈 (365nm)下觀察,顯藍(lán)色熒光。
【炮制】洗凈,潤透或蒸透后切薄片,曬干。
【性味】酸,溫。
【歸經(jīng)】歸肝、脾經(jīng)。
【功能主治】平肝舒筋,和胃化濕。用于濕痹拘攣,腰膝關(guān)節(jié)酸重疼痛,吐瀉轉(zhuǎn)筋,腳氣水腫。
【用法用量】 6~9g。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潮,防蛀。
【備注】(1)治風(fēng)濕痹痛時一般用于腰膝酸痛者居多,常與虎骨等配用。為治吐瀉轉(zhuǎn)筋之要藥。用于暑濕霍亂,吐瀉轉(zhuǎn)筋之癥,可配伍薏苡仁、蜇砂、黃連、吳茱萸等藥同用。此外,本品又為治腳氣腫痛要藥,可配伍吳茱萸、紫蘇、檳榔同用。尚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癥。
【摘錄】《中國藥典》 《*辭典》:木瓜
【出處】《雷公炮炙論》
【拼音名】 Mù Guā
【別名】楙(《爾雅》),木瓜實(《別錄》),鐵腳梨(《清異錄》)。
【性狀】木瓜,又名:皺皮木瓜。為干燥果實,呈長圓形,常縱剖為卵狀半球形,長4~8厘米,寬3.5~5厘米,厚2~8毫米。外皮棕紅色或紫紅色,微有光澤,常有皺折,邊緣向內(nèi)卷曲。質(zhì)堅硬,剖開面呈棕紅色,平坦或有凹陷的子房室,種子大多數(shù)脫落,有時可見子房隔壁。種子三角形,紅棕色,內(nèi)含白色種仁1粒。果肉味酸澀,氣微。以個大、皮皺、紫紅色者為佳。
【性味】酸,溫。
①《雷公炮炙論》:"香,甘酸。"
②《別錄》:"味酸,溫,無毒。"
③《千金·食治》:"味酸咸,溫,澀,無毒。"
④《藥品化義》:"味酸,性涼。"
⑤《玉楸藥解》:"味辛,性澀,微寒。"
【歸經(jīng)】入肝、脾經(jīng)。
①李杲:"人手足太陰血分。"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肝三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疏》:"入足太陰,陽明,兼入足厥陰經(jīng)。"
④《本草正》:"入脾、肺、肝、腎四經(jīng)。"
【功能主治】平肝和胃,去濕舒筋。治吐瀉轉(zhuǎn)筋,濕痹,腳氣,水腫,痢疾。
①《雷公炮炙論》:"調(diào)營衛(wèi),助谷氣。"
②《別錄》:"主濕痹邪氣,霍亂大吐下,轉(zhuǎn)筋不止。"
③《食療本草》:"治嘔畹風(fēng)氣,吐后轉(zhuǎn)筋,煮汁飲之。"
④《本草拾遣》:"下冷氣,強(qiáng)筋骨,消食,止水痢后渴不止,作飲服之。又腳氣沖心,取一顆去子,煎服之,嫩者更佳。又止嘔逆,心膈痰唾。"
⑤《海藥本草》:"斂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止渴。"
⑥《日華子本草》:"止吐瀉奔豚及腳氣水腫,冷熱痢,心腹痛,療渴。"
⑦王好古:"去濕和胃,滋脾益肺。治腹脹善噫,心下煩痞。"
⑧《日用本草》:"治腳氣上攻,腿膝疼痛,止渴消腫。"
⑨《本草再新》:"斂肝和脾胃,活血通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注意】 ①《食療本草》:"不可多食,損齒及骨。"
②《醫(yī)學(xué)入門》:"忌鉛、鐵。"
③《本草經(jīng)疏》:"下部腰膝無力,由于精血虛,真陰不足者不宜用。傷食脾胃未虛,積滯多者,不宜用。"
【附方】 ①治吐瀉轉(zhuǎn)筋:㈠木瓜一枚(大者,四破),陳倉米一合。上件藥,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滓,時時溫一合服之。(《圣惠方》)㈡木瓜汁一盞,木香末一錢匕。上二味,以熱酒調(diào)下,不拘時。(《圣濟(jì)總錄》)㈢木瓜干一兩,吳茱萸半兩(湯七次),茴香一分,甘草(炙)一錢。上銼為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紫蘇十葉,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方》木瓜湯)
②止吐:木瓜(末)、麝香、膩粉,木香(末)、檳榔(末),各一字。上同研,面糊丸,如小黃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無時服。(《小兒藥證直訣》木瓜丸)
③治瀉不止:米豆子二兩,木瓜、干姜、甘草各一兩。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米飲調(diào),不以時。(《雞峰普濟(jì)方》木瓜湯)
④治風(fēng)濕客搏,手足腰膝不能舉動:木瓜一枚,青鹽半兩。上用木瓜去皮臍,開竅填吳茱萸一兩,去枝,將線系定,蒸熱細(xì)研,入青鹽半兩,研令勻,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茶酒任下,以牛膝浸酒服之尤佳。食前。(《楊氏家藏方》水瓜丸)
⑤治腰痛,補(bǔ)益壯筋骨:牛膝二兩(溫酒浸,切,焙),木瓜一枚(去頂、穰,入艾葉一兩蒸熟),巴戟(去心)、茴香(炒)、木香各一兩,桂心半兩(去皮)。上為細(xì)末,入熟木瓜并艾葉同杵千下,如硬,更下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鹽湯下。(《御藥院方》木瓜丸)
⑥治腳膝筋急痛:煮木瓜令爛,研作漿粥樣,用裹痛處,冷即易,一宿三、五度,熱裹便差。煮木瓜時,入一半酒同煮之。(《食療本草》)
⑦治筋急項強(qiáng),不可轉(zhuǎn)側(cè):宣州木瓜二個(取蓋去穰),沒藥二兩(研),乳香一兩(研)。上二味納木瓜中,用蓋子合了,竹簽定之,飯上蒸三、四次,爛,研成膏子,每服三、五匙,地黃酒化下(生地黃汁半盞,無灰上醞二盞和之,用八分一盞,熱暖化膏)。(《本事方》水瓜煎)
⑧治一切腳氣,腿膝疼痛:花木瓜一個(切下頂作蓋,去穰),附子一只,炮去皮,曬,為細(xì)末。上將附子末安在木瓜內(nèi),再以熟艾實之,將頂蓋之,用竹簽簽定,復(fù)以麻線縛之。用米醋不拘多少,于瓷器內(nèi)煮爛,石器中爛研為膏,即用二、三只碗,以匙攤于碗內(nèi),自看厚薄得所,連碗覆于焙籠上慢火焙,時時以手摸,如不沾手,以匙抄轉(zhuǎn)依前攤開,勿令面上焦干,恐成塊子,如此數(shù)次,看干濕得所,方可為丸,空心用溫酒送下三、五十丸。(《魏氏家藏方》木瓜丸)
⑨治干腳氣,痛不可忍者:干木瓜一個,明礬-兩,煎水,乘熱熏洗,(《奇效良方》)
⑩治濕腳氣,上攻心胸,壅悶痰逆:木瓜一兩(干者),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一兩(去蘆頭),桂心半兩,丁香半兩,檳榔二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姜湯下三十丸。(《圣惠力》木瓜丸)
⑾治腳氣疼痛,不問男女皆可服。如人感風(fēng)濕流注,腳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宜服之:檳榔七枚,陳皮(去白)、本瓜各一兩,吳茱萸、紫蘇葉各三錢,桔梗(去蘆)、生姜(和皮)各半兩。上細(xì)切,只作一遍煎,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去渣,再入水二碗煎渣,取一小碗,兩次藥汁相和,安置床頭,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溫服亦得。(《證治準(zhǔn)繩》雞鳴散)
⑿治腳氣沖心,胸膈痞滯,煩悶:大腹皮一枚,紫蘇一分,干木瓜一分,甘草一分(炙),木香一分,羌活一分。細(xì)銼為飲子,分作三服。每服,用水一升煎至三分,通口服之。(《傳冢秘寶方》木瓜散)
⒀治赤白?。罕竟稀④嚽白?、罌粟殼各等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米飲調(diào)下。(《昔濟(jì)方》木瓜散)
⒁治臍下絞痛:木瓜一、二片,桑葉七片,大棗三枚,(碎之)。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頓服之。(《孟詵方》)
⒂治積年氣塊,臍腹疼痛:木瓜一兩(三枚),硇砂二兩(以醋一盞,化去夾石)。上件木瓜切開頭,去瓤子,納硇砂,醋入其間,卻以瓷碗盛,于日中曬,以木瓜爛為度,卻研。更用米醋五升,煎上件藥如稀湯,以一瓷瓶子盛,密蓋,要時旋以附子末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以熱酒化一丸服之。(《圣惠方》木瓜丸)
⑩治蕁麻疹:木瓜六錢,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劑。(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備注】此外,在少數(shù)地區(qū)尚有以下列同屬植物的果實作木瓜使用:①榠櫨的果實,使用于華東,西南和河南等地,商品稱"光皮木瓜",干燥后果皮光滑不皺,參見"榠櫨"條。②木桃的果實,使用于西南和陜西等地,參見"櫨子"條。③木瓜海棠的果實。使用于甘肅。④西藏木瓜的果實。使用于西藏。
【摘錄】《*辭典》 《中華本草》:木瓜
【出處】出自《雷公炮炙論》
【拼音名】 Mù Guā
【英文名】 Common Floweringquince Fruit, Fruit of Common Floweringquince
【別名】楙、木瓜實、鐵腳梨、秋木瓜、酸木瓜。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aenomeles
【性味】酸;溫;
【歸經(jīng)】肝;肺;腎;脾經(jīng)
【功能主治】舒筋活絡(luò),和胃化濕。主風(fēng)濕痹痛,肢體酸重,筋脈拘攣,吐瀉轉(zhuǎn)筋,腳氣水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注意】 1.《食療本草》:不可多食,損齒及骨。
2.《醫(yī)學(xué)入門》:忌鉛、鐵。
3.《本草經(jīng)疏》:下部腰膝無力,由于精血虛、真陰不足者不宜用。傷食脾胃未虛、積滯多者,不宜用。
【各家論述】 1.李杲:木瓜,氣脫能收,氣滯能和。
2.《綱目》:木瓜所主霍亂吐利轉(zhuǎn)筋、腳氣,皆脾胃病,非肝病也。肝雖主筋,而轉(zhuǎn)筋則由濕熱、寒濕之邪襲傷脾胃所致,故筋轉(zhuǎn)必起于足腓,腓及宗筋皆屬陽明。木瓜治轉(zhuǎn)筋,非益筋也,理脾而伐肝也,土病則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溫以收脾胃之耗散,而借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瀉木以助金也。木平則土得令而金受蔭矣?!端貑枴吩疲核嶙呓睿畈o多食酸。孟詵云:多食木瓜損齒及骨。皆伐肝之明驗,而木瓜入手、足太陰,為脾胃藥,非肝藥,益可征矣。
3.《本草正》:木瓜,用此者用其酸斂,酸能走筋,斂能固脫,得木味之正,故尤專入肝益筋走血。療腰膝無力,腳氣,引經(jīng)所不可缺,氣滯能和,氣脫能固。以能平胃,故除嘔逆、霍亂轉(zhuǎn)筋,降痰,去濕,行水。以其酸收,故可斂肺禁痢,止煩滿,止渴。
4.《本草新編》:木瓜,但可臣、佐、使,而不可以為君,乃入肝益筋之品,養(yǎng)血衛(wèi)腳之味,最宜與參、術(shù)同施,歸、熟(地)并用。
5.《得配本草》:血為熱迫,筋轉(zhuǎn)而痛,氣為濕滯,筋緩而軟,木瓜涼血收脫,故可并治。
6.《本草求真》:木瓜,酸澀而溫,止屬收斂之品,何書備著其功曰理脾、舒筋、斂肺?緣暑濕傷人,揮霍撩亂,吐瀉交作,未有不累脾胃而傷元氣,損營衛(wèi)而敗筋骨。木瓜氣味酸澀,既于濕熱可疏,復(fù)于損耗可斂,故能于脾有補(bǔ),于筋可舒,于肺可斂,豈真肺胃虛弱,可為常用之味哉?然使食之太過,則又損齒與骨及犯癃閉,以其收澀甚而伐肝極,奈人僅知理腳,而不審其虛實妄投,殊為可惜。陳者良。
7.《本草思辨錄》:考古方用木瓜之證,如腳氣、腳痿、腹脅脹滿,多與辛溫藥為伍,不外驅(qū)寒濕之邪,輯浮散之氣,雖功在降抑,而終不離乎斂,故其治筋病于轉(zhuǎn)戾為宜,拘攣則非其所長。獨許叔微以木瓜治項強(qiáng)筋急,謂少陰之筋從足至項,為肝腎受邪所致。是病雖在上而因仍在下。其以乳香、沒藥為佐使,則其以伸筋任乳、沒,不以責(zé)木瓜,亦可見矣。
8.《雷公炮炙論》:調(diào)營衛(wèi),助谷氣。
9.《別錄》:主濕痹邪氣,霍亂大吐下,轉(zhuǎn)筋不止。
10.《食療本草》:治嘔晼風(fēng)氣,吐后轉(zhuǎn)筋,煮汁飲之。
11.《本草拾遺》:下冷氣,強(qiáng)筋骨,消食,止水痢后渴不止,作飲服之。又腳氣沖心,取一顆去子,煎服之,嫩者更佳。又止嘔逆,心膈痰唾。
12.《海藥本草》:斂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止渴。
13.《日華子本草》:止吐瀉奔豚及腳氣水腫,冷熱痢,心腹痛,療渴。
14.王好古:去濕和胃,滋脾益肺。治腹脹善噫,心下煩痞。
15.《日用本草》:治腳氣上攻,腿膝疼痛,止渴消腫。
【摘錄】《中華本草》

【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luò),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微信{chihuoyunnan}刪除,{因為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luò)}凡涉及中藥秘方或者處方,需要請專業(yè)醫(yī)生驗證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亂用,本內(nèi)容只是整理自網(wǎng)絡(luò)的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