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類藥先煎可以加水嗎,煎藥中可以加水嗎
發(fā)布時間:2022-09-30 04:38
編輯:網(wǎng)絡
點擊:452
本文目錄一覽煎藥中可以加水嗎2,中藥分先煎和后煎是不是先煎的時候就把水加滿還是放后煎藥的時候再3,處方中含有較多質(zhì)地堅硬的礦物類藥物選用用作水泛丸賦形劑4,煎藥時有一味藥要先煎如何操作煎藥時有一味藥要先煎5,熬中藥如有先煎的而后放入泡好……
本文目錄一覽
1,煎藥中可以加水嗎
一般來說煎中藥時要一次加夠水 中間也可以再加水 有用不過藥效會減少些
2,中藥分先煎和后煎 是不是先煎的時候就把水加滿 還是放后煎藥的時候再
病情分析:你好,先煎和后煎是指藥物放的順序在其他藥物的先后指導意見:先煎是有些礦石、貝殼類藥物在入湯劑時需在未入其他藥時,先行煎煮。反之是在其他藥物煎煮了一段時間后放入,如人參等。

3,處方中含有較多質(zhì)地堅硬的礦物類藥物選用用作水泛丸賦形劑

4,煎藥時 有一味藥要先煎如何操作煎藥時 有一味藥要先煎
有些貝類、礦物質(zhì)藥物的有效成分不容易析出,因此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進行煎煮,故而先煎。而其他藥物則不需要太長的時間煎煮。先把抓回的中藥 放入砂鍋里,然后加入涼的飲用水,浸泡20~3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物,將藥砂鍋放在爐火上用中火煎煮。如果某一味藥需要先煎,則必須使用大火(即武火)燒開后轉(zhuǎn)文火煎至所需要的時間再加入其它藥物(其它藥物可以事先泡水泡好)。
5,熬中藥如有先煎的而后放入泡好的中藥不算中途加水吧藥會有毒嗎
當然不會,先煎的藥物一般為金石,礦物,貝殼類的.由于其質(zhì)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故應當先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發(fā)揮藥效,一般應打碎先煎20分鐘至30分鐘. 然后將浸泡好的藥物全部倒如一同煎煮,包括浸泡藥物的水.因為有些藥物的許多成分已經(jīng)通過浸泡溶解在水中. 您所講的,不會有毒,而且方法很好,比起沒有浸泡過直接倒入罐中更為科學,藥物也更能發(fā)揮作用.
6,熬中藥如有先煎的而后放入泡好的中藥不算中途加水吧藥會有毒嗎 搜
當然不會,先煎的藥物一般為金石,礦物,貝殼類的.由于其質(zhì)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故應當先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發(fā)揮藥效,一般應打碎先煎20分鐘至30分鐘. 然后將浸泡好的藥物全部倒如一同煎煮,包括浸泡藥物的水.因為有些藥物的許多成分已經(jīng)通過浸泡溶解在水中. 您所講的,不會有毒,而且方法很好,比起沒有浸泡過直接倒入罐中更為科學,藥物也更能發(fā)揮作用.因為龍齒偏屬硬質(zhì)材料,為了將藥效煎出,所需要的時間會比較長。喝礦物類中藥先煎是一個道理。
7,急熬中藥過程之中能加水嗎
沒有燒就沒關系。。。中藥一般都是熬兩次,如果這樣都有毒那么怎么熬兩次呢煎中藥一般是一次性把水加足,如果煎到中途見藥液少,可以加些溫水,若果過少,或者已經(jīng)干鍋,這付中藥就不能再加水了,藥業(yè)不能要了。可以在加水.最好一次加足,以沒過藥物為好. 熬中藥中途加水容易影響藥的療效.可以先把這些倒出來,重新熬,等第二次熬出來兌在一起喝就不會響藥療效。
8,煎中藥要加水嗎誰告訴我一個詳細的步驟啊
加水750毫升,浸泡30分鐘,煎至水開15分鐘,倒出分3次服每次約200毫升。中藥的煎制過程
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藥物浸泡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的主的藥物可浸泡一小時;再次煎煮(二煎)時,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過藥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沒藥物即可。
煎煮次數(shù):一般煎煮兩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兩次分煎。
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狀態(tài)。對于解表、芳香類藥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藥性揮發(fā),藥效降低;對于滋補藥,多宜小火久煎,使藥物有效成分盡出。
煎煮時間:一般藥物,一煎應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鐘,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鐘;解表、芳香類藥一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滋補藥一煎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煎藥并非越久越好。
特殊煎服:藥包中注有“先煎”的小包藥,先煎30分鐘,再加入群藥;注有“后下”的小包藥,在群藥煎好前5---10分鐘投入再煎;注有“包煎”的小包藥,用紗布包扎好投入藥群中一起煎;注有“烊化”的小包藥,用煎好的藥液與“烊化”藥物煎煮溶解后服用;注有“沖服”的小包藥,用煎好的藥湯沖服。先水泡30分鐘,放入砂鍋,以水沒過藥為止,先大火燒開,后以小火細煎先加涼水沒過藥材2指浸泡半小時,再大火燒開轉(zhuǎn)小火(文火)細煎,大部分煎煮半小時左右,個別藥材可有長短(取藥時藥師會交代的),潷出藥汁,再加開水重復一次。兩煎藥液合并,分2次吃用砂鍋或不銹鋼鍋將藥物放入 加涼水至藥物上兩橫指 泡二十分鐘之后大火煮開 中小火煮到二十分鐘 余半小碗 濾除藥液即可。如礦物類的要先煮十分鐘 再加其他藥。花類的藥后放入 同煮即可。易糊鍋的藥用棉布包好同煮。
9,中藥熬干了還可以加水繼續(xù)熬嗎
湯劑是中醫(yī)臨床上應用最早,最廣泛的劑型。因其適應中醫(yī)辨證施治,隨癥加減的原則,又具有制備簡便,吸收顯效迅速等特點,倍受醫(yī)生和患者的青瞇。 但是,面對一包包的中藥,常常使人們不知所措,為此向您介紹一些煎中藥的知識。 一.煎藥器具中藥湯劑的質(zhì)量與選用的煎藥器具有密切的關系。現(xiàn)在仍是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zhì)穩(wěn)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性質(zhì)不穩(wěn)定,易氧化。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發(fā)生反應,如與鞣質(zhì)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使藥液的顏色加深。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容性聚合物。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zhì)量,直接關系到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二.煎藥的加水量煎藥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zhì)量。加水少了,會造成藥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藥液多,病人服藥時很不方便。 中藥材因其質(zhì)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藥物,質(zhì)地疏松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質(zhì)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藥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藥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傳統(tǒng)的加水方法,是將藥物放入鍋內(nèi),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藥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藥物表面3厘米為準。這種加水方法,簡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三.煎藥中注意的問題 1.煎藥前的浸泡: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于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干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后恢復其天然狀態(tài),煎藥時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shù):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藥的次數(shù)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y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fā)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fā)的也快。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fā)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可減慢水份的蒸發(fā),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主要根據(jù)藥物和疾病的性質(zhì),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30-40分鐘。治療感冒類藥物,第一煎10-15分鐘,第二煎15-20分鐘。滋補類藥物,第一煎30-40分鐘,第二煎40-50分鐘。 5.留取藥液量:一般指一劑藥經(jīng)兩次煎煮合并后的藥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6.服藥的方法:一般一劑藥煎煮兩次后合并藥液,分兩次服用。兒童可分2-3次服用。治療感冒,發(fā)熱,腸炎,腹瀉的藥,也可采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 7.特殊藥的煎煮:醫(yī)生會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藥物的性質(zhì),在處方中開出帶注腳的藥物。 (1)先煎藥: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藥物,因其質(zhì)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后煎煮。常見的有生石膏,生龍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藥物先煎,久煎可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 (2)后下藥: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或不易長時間煎煮的藥物,要在藥物煎好前10-15分鐘投入鍋內(nèi)。常見的有霍香,鉤藤,大黃等。 (3)包煎藥:一般是種子和各別的花粉藥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藥內(nèi)共煎煮。常見的有車前子,旋復花等。 (4)溶化服:用熱藥液將藥物溶化后服用。常見的藥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膠類藥物,用熱藥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會使藥液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浸出,膠類藥物也有一定的損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見的有生阿膠,鹿角膠,龜板膠。 (6)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藥要單獨煎煮后,再將藥液兌入到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7)沖服,一些貴重的藥物細粉不能與群藥一起煎煮,多采用沖服的方法服用,即將藥粉溶于藥液中服。這樣既有利于發(fā)揮藥物的作用還又可節(jié)省藥材。常見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黃面等。
10,中草藥的正確煎法
中草藥的正確煎法首先,要選好煎煮湯藥的器皿。 一般用砂器、陶器、搪瓷、不銹鋼器皿。鋁制器皿也可以。禁忌:鐵制器皿。以砂鍋煎藥最好。其次,煎藥要掌握好用水。一劑藥煎兩次,即頭煎、二煎。頭煎水量(毫升)=藥的總重量(克)×10;二煎水量(毫升)=藥的總重量( 毫升)×6。如下表:湯藥類型 頭煎加水量(毫升) 二煎加水量(毫升)解表藥 400~600 280~300一般藥 500~700 300~350滋補藥 700~900 400~450一般的頭煎加入的水以高出水面3公分為宜,二煎加水至淹沒藥面為好,給小兒煎水 量相應要少些。第三、要掌握好煎藥的火候和濃縮程度。在水未開鍋前用武火(即大火),水開后用文火(即小火)煎煮 , 直至煎成。在第一次煎煮藥,需先用水浸泡30分鐘后再煎。不同類型湯藥的煎熬時間可參考下表:湯藥類型 一煎(從煮沸起計)(分鐘) 二煎(從煮沸起計時)(分鐘)解表藥 15~20 10~15一般藥 20~25 15~20滋補藥 30~35 20~25濃縮程序,成人以200~250毫升為宜,小兒藥以50~75毫升為宜,或?qū)㈩^ 煎 及二煎藥汁濾出混合后再次煎煮使藥汁濃縮。第四,特殊藥材的煎煮方法。部分藥物被特別注明先煎、后下、包煎或另煎。一般有四種:①先煎-把先煎的藥,用武火加熱至沸,再煎15~20分鐘,然后再與其它藥物同煎。需先煎的藥一 般是礦石類、硬殼類質(zhì)地堅硬的藥物,須打碎久煮才可將有效成份煎出;另外還有部分藥物 具有毒性,通過長時間的煎煮可以降低毒性。②后下-就是在其他藥已煎熬10~15分鐘后, 再把需后下的藥加進去一起煎,同煎10~15分鐘后即可。后下藥多為氣味芳香、揮發(fā)性強的 藥,其有效成份是其所含的易揮發(fā)的揮發(fā)油,這恰好是治病有效成份,所以應后下,以免失 去藥效。③包煎-是指那些含粘性、小粒種子和有細小絨毛的藥物,用沙布包起來煎,目的 是防止藥粘鍋底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嘔吐。④另煎-也就是單獨煎煮。另煎的藥物一般是 些貴重藥材,單獨煎煮是為了避免貴重藥材的浪費,又保證有效成份的煎出,提高療效。如 人參、西洋參等價格昂貴,與其它藥同煎,藥汁易被其它藥物吸收影響藥效,又造成浪費。 又如犀牛角、羚羊角,即稀少又昂貴,一般用量也較少,它們質(zhì)地堅實,與其他藥物同煎, 一則藥汁被其它藥物吸收,再則又難保證有效成份的煎出。第五,為什么有些藥物需要烊化,沖服烊化即溶化,指一些粘性大的藥物,不宜與其它的藥物同煎,必須放在容器內(nèi)隔水燉化或加 少量水煮化后,再兌入其它藥物中服,這些藥物如與其它藥物同煎,一則影響其療效,二則 因糊鍋底而易使藥物煎焦。如阿膠、鹿膠、一般宜用黃酒燉化或加水黃化,待其它藥物煎好 濾出后,再兌入煎劑一齊服用。有些藥物不宜煎煮,否則破壞療效,而有些藥物研成粉末直接沖服,療效明顯提高。例如鹿 茸、沉香、琥珀等,既不宜與其它藥物同煎,也不宜單煎,而應研成細末,兌入煎劑或直接 開水沖服,這樣才不影響療效;羚羊角、犀牛角雖可入煎,但研末沖服效果要好。另外,能 入煎的藥物,如為提高療效,需研末沖服,劑量應適當減少。接受中醫(yī)治療的患者煎服中藥 是最常用的辦法,看了這篇文章,我相信您一定不會再為如何煎煮中藥而頭痛了。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在其它藥煎至預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首先,要選好煎煮湯藥的器皿?! ∫话銇碚f,用砂器、陶器、搪瓷器皿、不銹鋼器皿均可用來煎藥。如果實在沒有上述質(zhì)地 器皿,用鋁制器皿也可以,因為鋁分子較其它金屬分子相對穩(wěn)定,不易發(fā)生化學反應。而其 它一些金屬(如鐵制器皿),很容易與藥物中的一些化學成份發(fā)生化學反應,降低療效,甚至 產(chǎn)生有毒副作用的化合物。在上述可煎藥器皿中,以砂鍋煎藥最好。因為砂鍋傳熱均勻,性 質(zhì)穩(wěn)定,不易與藥物中的物質(zhì)發(fā)生化學反應?! ∑浯?,煎藥要掌握好用水?! ≈胁菟幖逯频挠盟种v究,認為水有輕重、動靜、厚薄之說,應因地而異,因時而異。而 在現(xiàn)代中藥學中,煎藥的水只要潔凈就好。煎煮中藥用水的量不好掌握,加水過多,給服藥 帶來不便,對有些疾病如水腫的病人,還會加重病情;如加水過少,不能保證煎藥時間,影 響 藥物中有效成份的析出,從而影響療效。通常一劑藥煎兩次,即頭煎、二煎,可以用下面公 式來控制加水量;頭煎水量(毫升)=藥的總重量(克)×10;二煎水量(毫升)=藥的總重量( 毫升)×6。也可以依據(jù)各類型湯藥來加水,如下表: 湯藥類型 頭煎加水量(毫升) 二煎加水量(毫升) 解表藥 400~600 280~300 一般藥 500~700 300~350 滋補藥 700~900 400~450 一般的頭煎加入的水以高出水面3公分為宜,二煎加水至淹沒藥面為好,給小兒煎水 量相應要少些?! 〉谌?、要掌握好煎藥的火候和濃縮程度。 中醫(yī)煎藥講究武火、文火兩用,在水未開鍋前用武火(即大火),水開后用文火(即小火)煎煮 , 直至煎成。但要注意,在第一次煎煮藥,需先用水浸泡30分鐘后再煎,以便使水充分浸通在 藥物中,有利于有效成份從藥物中煎出。不同類型湯藥的煎熬時間可參考下表: 湯藥類型 一煎(從煮沸起計)(分鐘) 二煎(從煮沸起計時)(分鐘) 解表藥 15~20 10~15 一般藥 20~25 15~20 滋補藥 30~35 20~25 藥液的濃縮程序,成人一般以200~250毫升為宜,給小兒藥以50~75毫升為宜,或?qū)㈩^ 煎 及二煎藥汁濾出混合后再次煎煮使藥汁濃縮,即便于小兒服用,又不致因小兒用藥量少而影 響服藥。 第四,特殊藥材的煎煮方法?! ≡谀逯笾兴帟r,可能有部分藥物被特別注明先煎、后下、包煎或另煎。這里根據(jù)部分藥物 的獨有特點,充分利用有效成份的藥物而定的。特殊的煎法一般有四種:①先煎-就是把標 明要先煎的藥,用武火加熱至沸,再煎15~20分鐘,然后再與其它藥物同煎。需先煎的藥一 般是礦石類、硬殼類質(zhì)地堅硬的藥物,須打碎久煮才可將有效成份煎出;另外還有部分藥物 具有毒性,通過長時間的煎煮可以降低毒性。②后下-就是在其他藥已煎熬10~15分鐘后, 再把需后下的藥加進去一起煎,同煎10~15分鐘后即可。后下藥多為氣味芳香、揮發(fā)性強的 藥,其有效成份是其所含的易揮發(fā)的揮發(fā)油,這恰好是治病有效成份,所以應后下,以免失 去藥效。③包煎-是指那些含粘性、小粒種子和有細小絨毛的藥物,用沙布包起來煎,目的 是防止藥粘鍋底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嘔吐。④另煎-也就是單獨煎煮。另煎的藥物一般是 些貴重藥材,單獨煎煮是為了避免貴重藥材的浪費,又保證有效成份的煎出,提高療效。如 人參、西洋參等價格昂貴,與其它藥同煎,藥汁易被其它藥物吸收影響藥效,又造成浪費。 又如犀牛角、羚羊角,即稀少又昂貴,一般用量也較少,它們質(zhì)地堅實,與其他藥物同煎, 一則藥汁被其它藥物吸收,再則又難保證有效成份的煎出?! 〉谖?,為什么有些藥物需要烊化,沖服 烊化即溶化,指一些粘性大的藥物,不宜與其它的藥物同煎,必須放在容器內(nèi)隔水燉化或加 少量水煮化后,再兌入其它藥物中服,這些藥物如與其它藥物同煎,一則影響其療效,二則 因糊鍋底而易使藥物煎焦。如阿膠、鹿膠、一般宜用黃酒燉化或加水黃化,待其它藥物煎好 濾出后,再兌入煎劑一齊服用?! ∮行┧幬锊灰思逯螅駝t破壞療效,而有些藥物研成粉末直接沖服,療效明顯提高。例如鹿 茸、沉香、琥珀等,既不宜與其它藥物同煎,也不宜單煎,而應研成細末,兌入煎劑或直接 開水沖服,這樣才不影響療效;羚羊角、犀牛角雖可入煎,但研末沖服效果要好。另外,能 入煎的藥物,如為提高療效,需研末沖服,劑量應適當減少。接受中醫(yī)治療的患者煎服中藥 是最常用的辦法,看了這篇文章,我相信您一定不會再為如何煎煮中藥而頭痛了?! ∠M麑δ阌袔椭。?!

【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微信{chihuoyunnan}刪除,{因為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凡涉及中藥秘方或者處方,需要請專業(yè)醫(yī)生驗證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亂用,本內(nèi)容只是整理自網(wǎng)絡的參考信息】